阅读本文之前钜阵资本,诚挚邀请您点一下“关注”按钮,这样可以确保您第一时间收到我推送的新文章,也方便您参与讨论和分享。您的支持,是我持续创作的最大动力!
文 | 妍妍
编辑 | 妍妍
大家都知道“激将法”这招吧!
在抗日战争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,我军将领陈赓就巧妙地运用了这招,成功培养出了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官。
1938年,陈赓将军对周希汉只懂得纸上谈兵颇为不满,想让他深入基层锻炼一番,但周希汉坚决拒绝。
展开剩余90%陈赓一怒之下,公开对他说:“我看你越来越不顺眼了!”这句话背后究竟隐藏了怎样深刻的用意呢?
路线图之争
1938年某日,386旅作战科办公室内气氛异常紧张。
作战股长周希汉正在向旅长陈赓汇报他新制定的行军路线图。陈赓拿起地图仔细端详,眉头逐渐紧锁。
“这条路线不行!”陈赓猛地将地图拍到桌上,“照你这么规划,部队行进时很容易暴露在敌人的火力范围内。”
周希汉不服气地反驳:“旅长,我已经仔细核对过地形和情报,这条路是最安全的选择。”
陈赓眼神凌厉:“你只会纸上谈兵!实际情况怎么会和地图上一模一样?你该亲自下去走一走,实地察看才行!”
周希汉也毫不示弱:“我的专业你放心,这条路线我算过,比其他路线节省了整整三个小时!”
陈赓怒不可遏:“周希汉,我看你是越来越不顺眼了!你那股倔劲用错了地方!”
办公室里其他参谋都面面相觑,谁也不敢插话。谁能想到,旅长和作战股长竟会因为一张路线图争论得如此激烈。
不久之后,周希汉被调离386旅,调任新成立的补充团参谋长。
外界普遍认为这是陈赓对周希汉的打压,周希汉自己也怀揣着一股不服气的劲头,暗暗立下誓言,一定要证明自己。
补充团里的“开窍”
补充团刚组建时,兵力寥寥无几,装备简陋,纪律松散。
刚到补充团时,周希汉心中满是委屈和不甘:我好歹是386旅的作战股长,怎么被派到这么个边缘部队来了!
面对这支支离破碎的队伍,周希汉起初打算敷衍了事。
但他骨子里的倔强让他改变了主意:“既然来了,就不能让陈赓小瞧了我!”
他开始深入基层,亲自了解士兵的真实状况。
他发现许多新兵对革命理想认识模糊,训练也极不系统。于是白天带着士兵苦练战术,晚上则组织政治学习,耐心教导士兵们使用武器。
寒风凛冽的冬天,周希汉带领官兵在崎岖山地中反复演练战术动作。
有一次,一名新兵抱怨天气寒冷,周希汉二话不说脱下自己棉衣披在那名士兵身上,自己却穿着单薄的军装坚持训练。这一暖心举动感动了全团官兵。
他还经常深入敌占区开展群众工作,动员当地青年参军。
带领小分队走进村庄,和村民同吃同住,耐心讲述抗日救国的道理,许多热血青年被他真诚感召,纷纷加入补充团。
仅半年时间,补充团由数十人发展到上千人,成长为一支训练有素的战斗力量。
周希汉也从昔日那个“纸上谈兵”的参谋,成长为一名了解基层、熟悉实战的指挥官。
刘伯承发现端倪
1939年,百团大战期间,129师师长刘伯承来到386旅进行视察。
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:很多重要战斗任务,陈赓几乎都派周希汉去指挥,自己却很少露面。
一次战后总结会上,刘伯承问陈赓:“老陈,最近几次战斗我都看到周希汉在前线带队,你怎么变成‘甩手掌柜’了?”
陈赓笑着答道:“老总,您不了解情况,周希汉这小子有两把刷子,我这是锻炼他呢。”
刘伯承意味深长地说:“我看他带兵作战像极了‘常山赵子龙’,攻敌必胜。你这是有意培养他吧?”
陈赓没正面回答,只幽默回:“您老是瞎子,我是瘸子,咱俩谁也别笑话谁!”(刘伯承视力不好,陈赓腿部有伤)
刘伯承哈哈大笑,但心里早已看透了陈赓的用心。
原来,陈赓一直通过“激将法”,有意识地培养周希汉,让他在实践中不断成长。
386旅的老兵们私下议论:“旅长真有一手,半年前还和周参谋吵得不可开交,现在却把重任全交给他。这哪是看不顺眼,分明是在培养人才!”
周希汉的蜕变
1939年,冀南地区一场关键战斗中,386旅接到任务,要在敌军严密防守的地区开辟一条通道。陈赓将这艰巨任务交给周希汉负责。
周希汉没有像以前那样只盯着地图做计划,而是带着侦察兵亲赴前线,实地勘察地形,了解敌情。
他发现敌军地图上标注的“难以通行”的山区,其实有几条小路可以绕过。
回营后,他制定了一个大胆作战方案:主力部队佯攻敌正面吸引火力,同时派精锐小分队绕过小道,突袭敌军后方。
陈赓看后赞许点头:“不错,这次你不是纸上谈兵,而是真正了解了实地情况。”
战斗结果非常成功,敌人被前后夹击,溃退撤退。386旅以最低的伤亡打开了通道,受到了上级表扬。
战后,陈赓对周希汉说:“你看,亲自下基层了解情况和光看地图规划,差别可大了!”
这时周希汉才恍然大悟:当初陈赓说他“越来越不顺眼”,其实是因为他不肯深入基层,只知道画地图而已!
陈赓与周希汉的深厚情谊
随着共同经历的战斗越来越多,陈赓与周希汉的关系发生了质的转变。
陈赓开始把更多重要任务交给周希汉负责,不再事必躬亲。
周希汉也从最初的不服转为全心全意辅助陈赓工作。
旅里的战士们都看在眼里:
陈赓出外开会时,旅里的大小事务都交给周希汉打理;战斗时,陈赓常让周希汉担当前线指挥;制定计划时,陈赓总是认真采纳他的意见。
大家私下议论:“旅长和周参谋长如今成了一对黄金搭档,配合无间。”
1940年某日,陈赓与周希汉闲聊起当年因路线图争吵的往事。
陈赓笑言:“当时我看你太自信,不肯下基层,只会在地图上画圈圈,故意给你制造点困难。”
周希汉笑答:“我当时还以为您是针对我呢!到了补充团后才懂得,只有下基层,与战士们同甘共苦,才能真正了解情况,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计划。”
陈赓拍了拍他的肩膀说:
“在革命队伍里,我们不仅是上下级,更是战友、同志,有时还得做老师和朋友。我之所以看不顺眼你,是因为看到了你的潜力,不想让你的聪明才智被局限住。”
这段经历让周希汉领悟到:革命队伍中的批评与争执,往往是出于共同理想和事业,也是一种独特的关爱方式。
陈赓将军用“激将法”培养周希汉的故事,告诉我们同志之间的深厚情谊。
看似严厉的批评背后,是对同志殷切的期望和关怀。
陈赓并非真看周希汉“不得眼”,而是看中了他的才华,愿他在实战中成长。
免责声明
文章中描述的过程与图片均来源网络,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杜绝低俗及不良导向。若涉及版权或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。若对事件有疑问,也可联系,核实后立即修正或删除。
参考资料
《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传记丛书·陈赓传》
《革命先辈的成长故事》
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《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军事指挥艺术研究》
《129师战斗史料汇编》钜阵资本
发布于:天津市嘉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